(1)有機碳
?? 總有機碳:土壤中所有來源的有機碳總量。
?? 可溶性有機碳:可溶于水的有機碳,影響土壤碳循環的活性部分。
?? 顆粒態有機碳:粒徑通常在53 μm–2 mm之間的有機碳,較易分解。
?? 礦物結合有機碳:與礦物顆粒結合的有機碳,較為穩定。
?? 輕組有機碳:通過浮選法分離出的輕組有機碳,主要由未完全分解的有機質組成。
?? 重組有機碳:通過浮選法分離出的重組有機碳,主要由金屬氧化物結合的有機質組成。
?? 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體內的碳,是活性有機碳的一部分。
?? 易氧化碳:能被高錳酸鉀氧化的有機碳,表征活性有機碳庫。
(2)無機碳
?? 總無機碳:土壤中的所有無機碳總量。
?? 碳酸鹽碳:主要以方解石(CaCO?)、白云石(CaMg(CO?)?)等礦物形式存在。
?? 碳酸氫鹽碳:土壤溶液中的可溶性無機碳,易隨水流失。
?? 活性有機碳庫:周轉快,易受環境變化影響,包括DOC、MBC、POC等。
?? 慢性有機碳庫:周轉較慢,部分礦物結合的有機碳屬于此類。
?? 惰性有機碳庫:高度穩定,如腐殖質碳、黑碳。
?? 表層土壤碳( 0–30 cm):主要受植被、微生物和人為活動影響。
?? 深層土壤碳(>30 cm):穩定性較高,受礦物結合和碳遷移過程影響。
?? 植被來源碳:枯落物、根系分泌物、植物殘體分解產生的碳。
?? 微生物來源碳:微生物代謝及死亡后殘留的碳。
?? 外源輸入碳:施肥、污染物沉降等外部輸入的碳。
這些指標可以用于研究土壤碳循環、碳固存、農業土壤管理等問題。在實際研究中,通常結合穩定同位素分析、核磁共振(NMR)、分子生物標志物、熱裂解等技術,進一步解析碳的來源和穩定性。以上相關指標栢暉生物均可測定,so栢暉生物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