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Nematode biomass changes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are trophic group dependent but independent of body size
譯名:線蟲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變化依賴于營養類群,而與體型無關
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
IF: 11.6
發表時間:2023.5
第一作者:Guixin Li
背景:在地上,大型和高營養級生物對環境變化的反應往往比小型和低營養級的生物更強烈。然而,這種營養級或體型大小依賴的敏感性是否也適用于最豐富的動物,即微小的土壤線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方法:本實驗通過對青藏高原不同海拔樣帶的草原進行了采樣,并采用群落加權平均(CWM)方法,檢驗了氣候和土壤特性的差異在群落、營養群和分類群平均生物量水平對線蟲CWM生物量的影響。
結果:研究表明,氣候和土壤特性,特別是土壤水分相關特性,對線蟲平均加權生物量有積極影響,而海拔對線蟲平均加權生物量沒有總體影響。高營養級的雜食和捕食性線蟲對氣候和土壤特征,尤其是溫度、土壤pH值和土壤含水量的響應強于低營養級的食細性和食真菌性線蟲。然而,這些差異可能不是由線蟲大小驅動的,因為氣候、土壤特性和營養群平均生物量之間沒有顯著相互作用。
結論:這些結果表明,與低營養級線蟲相比,高營養級線蟲具有更強的但與大小無關的營養敏感性。同時,本研究結果為高山草原線蟲體型結構的作用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并強調需要發現獨立于體型大小的性狀來解釋高營養級線蟲對氣候和土壤特性的敏感性增加,這可能顯著影響土壤功能。
草原覆蓋了地球陸地面積的40%。這些棲息地,特別是在高山區域,是主要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其中最大的高山草原系統之一位于青藏高原,面積約25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西藏草原的巨大多樣性可以用嚴酷的、基于海拔的環境條件變化來解釋,例如溫度、降水和土壤碳含量,這些變化通過時間波動增加了可用生態位空間。這種海拔梯度通常用于探測生物群對其物理化學環境變化的生態反應,例如與氣候變化有關的變化。然而,大多數研究氣候變化相關因素沿海拔梯度的影響都集中在地上生物上,而忽略了更為豐富多樣的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多樣性由微生物和小型后生動物主導,它們驅動著如土壤碳循環和植物性能等許多的生態系統功能。近年來,研究使得人們對影響土壤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的主要氣候和土壤特性有了更好的了解。線蟲在土壤食物網中作為食細菌、食真菌、植食性、雜食性和捕食性動物占據了所有的營養水平。因此,線蟲可以催化養分循環,并能對植物的生產性能產生積極和消極的影響。主要氣候和土壤特性,如土壤水分和有機碳會刺激線蟲豐度和改變線蟲群落組成,而溫度升高和土壤pH升高則會降低線蟲的多樣性和豐度。由于這些以及其他氣候和土壤特性隨著海拔的升高而變化,線蟲的豐度,特別是食真菌、植食性和雜食性線蟲的豐度以及多樣性都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也有研究表明線蟲的豐度和功能多樣性會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這表明不同海拔高度的線蟲群落模式并不總是相同的。
幾乎所有關于線蟲群落沿空間和環境梯度變化的知識都集中在基于非定量分子工具的組成數據或基于單個分類群或功能群的豐度數據上。然而,關于物種豐富度、豐度和組成的數據可能對將土壤線蟲生物多樣性數據與其在生態系統過程中的實際生態作用聯系起來的作用有限,因為體型和生物量的差異可以很容易地彌補生物豐度的劇烈變化。實際上,線蟲的大小可以達到三個數量級,即使在線蟲營養類群中,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例如,在食細菌線蟲中,Plectus屬體型是Acrobeloides的五倍,而在捕食性線蟲中,Clarkus屬體型是Mylonchulus屬的三倍。為了確定土壤中復雜線蟲群落的大小相關差異,需要測量體型,例如使用基于性狀的群落加權平均(CWM)方法。然而,由于每個樣本需要識別和測量至少幾十個單個線蟲個體,CWM方法很少應用于線蟲的生態學研究。
體型是對環境干擾和全球變化的敏感特征之一。在土壤中,對跳蟲的研究表明,基于生物量或尺寸的方法不僅可以全面了解群落的體型分布,而且可以了解群落的功能變化。線蟲體型變化已經被證明能夠決定如群落組裝等生態過程以及評估土壤生境質量指標。通常,大型和高營養級生物比小型和低營養級生物更容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營養敏感性假說。這一概念也適用于線蟲,因為通常較高營養水平的雜食和捕食性線蟲比較低營養水平的食細菌和食真菌線蟲更容易受到土壤變化的影響。原因在于,與體型較小、低營養級線蟲相比,較大、高營養級線蟲的世代時間更長和繁殖力更低。另外,線蟲個體也可以適應環境因素,例如,在資源可用性較高的情況下,體型會增大,而在溫度升高時,體型會變小。然而,我們對線蟲的體型大小和生物量在群落水平上,特別是在同一營養群內,如何響應氣候和土壤性質的變化缺乏了解。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以青藏草原59個不同海拔樣帶為研究對象(圖1),從群落、營養類群和屬三個層面探討了氣候和土壤特征對土壤線蟲生物量的影響。并假設:1?線蟲加CWM生物量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會降低;2?線蟲CWM生物量受氣候和土壤特性的影響,并隨著降水和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升高而增加,而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3?營養級較高的線蟲(雜食和捕食性線蟲)比營養級較低的線蟲(食細菌和食真菌線蟲)對氣候和土壤特性的反應更強烈。4?在線蟲取食類群中,較大的類群比較小的類群對氣候和土壤特性的響應更強烈。
圖1?采樣分布圖
1.整個群落模式
線蟲CWM生物量不隨海拔高度而變化(圖2a)。年平均降水量(多項式回歸:p0.05,圖S1c)與植物覆蓋(線性回歸:p0.05;多項式回歸:p0.05,圖2e)與線蟲CWM生物量正相關,土壤pH與線蟲CWM生物量負相關(線性回歸:p0.05,圖2f)。年均溫(圖2c)和采樣月溫度(圖S1d)與線蟲CWM生物量沒有顯著相關性。此外,土壤有機碳含量與線蟲CWM生物量之間呈略微顯著正相關(線性回歸:p=?0.07,圖2g)。隨機森林分析解釋了11.75%的變化,表明8月降水和SWC是線蟲CWM生物量最顯著的預測因子(圖2b)?;貧w分析支持了以上結果,即采樣月降水(線性回歸:p0.05;多項式回歸:p0.01,圖2d)和土壤含水量(線性回歸:p0.05;多項式回歸:p0.05,圖2h)與線蟲CWM生物量正相關。
圖2線蟲群落加權平均(CWM)生物量對海拔的響應(a),生物和非生物因子(c-j)及其對線蟲CWM生物量(b)的相對重要性。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分別是海拔(a),年平均溫度(c),?采樣月降水(d),植物覆蓋率(e),土壤pH(f),土壤有機碳(g)和土壤含水率(h)。(b)海拔和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對線蟲CWM生物量的相對重要性。藍條表示p< 0.05的顯著性水平,綠條表示p> 0.05的顯著性水平。紅色和藍色的線(a;c-h)分別代表顯著性在(p< 0.05)的線性回歸和多項式回歸。
2.?營養級模式
高營養級(雜食性和捕食性)和低營養級(食細菌和食真菌)線蟲的CWM生物量與氣候和土壤特性的相關性存在差異。高營養級線蟲的CWM生物量隨著植物覆蓋度(圖3d,p0.05)和土壤水分(圖3g,p0.05)的增加而增加,而低營養水平線蟲的CWM生物量則沒有這種響應。高營養級線蟲CWM生物量隨著土壤pH(p0.05,?圖3e)和采樣月溫度(p0.05,圖S2d)的增加而降低,而低營養水平線蟲的CWM生物量則沒有這種響應。土壤有機碳含量與高營養級線蟲的CWM生物量的正相關關系高于與低營養水平線蟲的正相關關系(圖3f)。此外,高營養級線蟲的CWM生物量隨著年平均降水的增加而增加,而低營養水平的CWM生物量隨著年平均降水的增加而降低(圖S2c)。
圖3?低營養級的食細菌和食真菌線蟲與高營養級的捕食和雜食性線蟲CWM生物量相互作用對氣候和土壤特性的響應。海拔(a)、年均溫(b)、采樣月降水(c)、植物覆蓋度(d)、土壤pH (e)、土壤有機碳(f)、土壤含水量(g)。
3.?營養類群模式
在營養類群中,線蟲類群以分類單元特有的方式響應氣候和土壤的特性(圖S4)。然而,氣候和土壤特性的標準化斯皮爾曼相關系數對營養類群內線蟲分類單元生物量總體上沒有顯著影響(圖4)。此外,分類群生物量與標準化斯皮爾曼相關系數之間的關系在不同營養類群之間沒有差異(圖4)。
? ? 圖4?線蟲特定分類CWM生物量與標準化斯皮爾曼相關系數絕對值的相互作用,不同顏色代表線蟲群。
# 栢暉 #
?特色檢測指標:
氨基糖、木質素、PLFA
磷組分、有機酸、有機氮組分
微生物量碳氮磷、同位素等
其他土壤、植物、水體等常規檢測指標均可測定
更多檢測信息請咨詢
服務熱線:028-85253068
18682730999(微信同號)
公司地址:成都市成華區四川檢驗檢測創新科技園2號樓14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