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發布時間:
2024
-
08
-
30
點擊次數:
0
原名:Characteristics of dissolved black carbon in riverine surface microlayer譯名:河流表層中溶解性黑碳的特征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IF:5.3發表日期:2023.07第一作者:Vaezzadeh, Vahab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粵港澳環境污染與控制聯合實驗室一、背景黑碳(BC)是由生物質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燒產生的。根據BC的結構和土壤組成,土壤中的BC最終會生物降解并在孔隙水中溶解,從而通過地表徑流輸送到水生環境中。BC的溶解形式(DBC)通過河流進入海洋,由于其難降解的特性,對地球上的碳循環具有重要意義。先前使用(BPCAs)苯多羧酸方法的研究已經證明了河流和海洋中不同的DBC特征。雖然DBC的河流輸出被認為是海洋DBC庫的主要貢獻者,其速率為27 Tg -1C-1y ,但關于河流DBC的含量和特征(結構和同位素特征)的數據缺乏。表層微層(SML)厚度為1 ~ 1000 μm,是大氣和水生環境之間的分界線,與下層相比,具有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學特性。SML在(可溶性有機碳)DOC及其難熔部分的擴散氣水交換中起著重要作用,既是DBC的來源,也是DBC的匯。目前,有機污染物在SML中的富集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研究,而空氣-水界面的DBC研究一直被忽視。因此,通過對珠江(PR)上、中和下游的SML中DBC含量組成及其同位素的研究彌補河流DBC特征和河口DBC的運輸機制的數據的缺失以及有助于更好的理解DBC沿陸-海洋連續體的運輸和命運。二、科學問題(1)分析從PR中采集的SML樣本中DBC的含量、組成和δ13C特征。(2)將SML中DBC的特征和來源與全球不同水生生態系統的現有文獻進行比較。三、材料與方法(1)SML水樣采集于2020年10月東部PR上、中、下游的沙綿(SM:23.1?N/113.2?E)、帕周(P:23.1?N/113.4?E)和黃蒲(HP:23.1?N/113.5?E)。(2)SML樣品的采集使用預先清洗的定制旋轉鼓采樣器(長50 cm,直徑30 cm,轉速為73.5 r/min。(3)測定指標:DOC(總有機碳(TOC)分析儀),DBC(采用Dittmar(2008)描述的BPCA方案),DBC的δ13C分析(作者2021年出版論文中相同的方法)。(4)數據分析:利用斯皮爾曼相關系數研究DBC與DOC之間的相關性,采用了單因素方差檢驗來分析不同采樣點間的DBC組成和δ13C值的差異。BPCA操作方法:將凍干的沉...